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渭北地区的七夕风俗
2023-08-22 12:02:1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我的故乡地处陕西渭北地区,七夕的传统风俗保留得相对较多。七夕当天的重头戏,自然是“仿巧娘娘”。“仿”意为模仿,因含有用手扎绑之意,有些地方又叫“缚巧娘娘”,如方言中的“仿笤帚”和“缚住”。民间认为织女为天神,七夕拜娘娘是人们对于追求幸福、美满、平安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美好愿景。

早上吃过饭,奶奶便与巷道里几个有经验的老姐妹聚在一起,商量今年的地点选在哪里,一般多是娶新媳妇或者希望添丁的那家门口,然后把巧娘娘的头像等道具取出来。听说头像原来是用棉花做的,裁剪椭圆形的白布与黑布做成小袋子,里面放些棉花、布头,鼻子用半个核桃填充,做好后画五官,后来渐渐演变成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做头像,绘上颜色后惟妙惟肖。支撑巧娘娘身子用的小口瓷罐和坐的那把圈椅一直都是我家提供,而巧娘娘的头饰、衣裳、首饰、鞋子等,大都是从新媳妇家搜罗来的时髦样式,怀里要抱的洋娃娃,自然是哪个小孩的新玩具。

道具齐备,妇女们开始“仿娘娘”,先用木棍、谷秆捆扎好身子,固定在装着沙子的小瓮上,然后用麦秆做胳膊和腿,最后装上头像,组装好后从下往上慢慢穿戴,“巧娘娘”端坐的姿态,看上去和真人一模一样。对于头部的装饰打扮,大家往往都是最上心的,“巧娘娘”也就是织女,既要打扮得超凡脱俗、美丽动人,又要端庄得体、仪态大方。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再“仿”一尊牛郎像、一尊王母娘娘像。

塑像“仿”好之后,男人们开始忙活,搬桌子、摆音响、放香炉、点蜡烛,祭桌前的地上铺一张席子,以供大家祭拜。有的地方,为了隆重还会搭帐子、贴对联,或在“巧娘娘”身后绷块布做背景,周围摆上花瓶或花束,装饰彩灯烘托气氛。

祭桌布置妥当,音响一开,鞭炮鸣过后,祭拜活动正式开始。村里人自发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瓜果吃食来供奉,当年娶新媳妇、喜得贵子、金榜题名的人家,还会拿来喜糖敬献及散给村里人。男女老少在“巧娘娘”面前挨个祈祷,乞巧、乞寿、乞子、乞财、乞平安。比较大的村子,还会组织自乐班唱秦腔、锣鼓表演、纳凉晚会,大家走街串巷,比较哪个村的“巧娘娘”“仿”得俊俏,对联写得妙。

傍晚,炊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刚出锅烙饼的香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发好面,准备好芝麻、茴香等各种配料,制作今日的特定吃食——烙饼,然后挑最好的供奉给“巧娘娘”,周围人在尝过后会比较谁家媳妇烙的饼色香味俱全,在我看来,这就是展示厨艺水平的环节。

七夕“仿巧娘娘”、烙饼、唱秦腔等都彰显了妇女们的手艺和才艺,也为平淡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人们借着节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慰劳辛苦忙碌的自己,正是应了那首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王蓓蕾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