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古人的珍馐美酒
2022-09-13 14:45:5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战国晚期铜敦及其中保留的肉制品。

唐代面质点心。

出土的茶叶。

“民以食为天”“秋风一起,胃口大开”,珍馐美酒所能带来的享受喜悦,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无肉令人瘦

《天龙八部》中,段誉在“松鹤楼”第一次碰到乔峰,看他桌上的菜,就是“桌上放着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大壶酒,此外更无别货”。古人好吃牛肉的情节被武侠小说不断演绎。

2009年至2010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临潼区湾李村发掘墓葬时,在M208出土的随葬铜器——战国晚期铜敦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保留盆满钵溢的肉制品,经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员鉴定此熟制肉类食物遗存为黄牛肉,这和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黄牛骨骼相一致。

由于铜敦封闭严实,且肉质品本身经过处理(风干或腊肉),虽然其在出土时已经碳化,但掰开后仍能看到白色的弹性肌腱膜和一根一根的肉丝。这应该是我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肉食制品是独属上流社会的奢侈享受。据《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先秦时期,一个人能吃到什么种类的肉与其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只有天子诸侯才能享用牛肉。出土的黄牛肉制品,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揭示了先秦贵族阶层的日常饮食。

胡饼脆油香

在1000多年前的盛世大唐,贵族们已经开始食用各种精致点心。

在西北大学博物馆中,收藏着8块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面质点心,六瓣莲花点、巨胜双麻花点、胡饼、曼陀罗四瓣花点、双环点及块点被展陈在玻璃器皿中,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出点心精致的样式花纹。

据考古专家介绍,此类点心以上等精面粉、动植物油、盐、糖等为制作原料,经蒸、炸及烤等工序制成,过程中主要使用手工捏制和模压的制法。点心的味道虽已不能亲尝,但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的描述“面脆油香新出炉”中可知一二。

史料显示,中国传统糕点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自唐代始传统点心制作工艺提升,花样种类增多,逐渐成为商品在宫廷、市井中流行。

得益于新疆气候干旱的原因,我们才能看见保存完整、品相颇佳的各种点心。它的出土不仅是唐代人对饮食文化的仪式感、精致感的追求,也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发达,大量食物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绿蚁新醅酒

碗底佳酿,杯中爱物,既可壮怀遣兴,又可解忧浇愁,自古以来酒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一工地对一座汉代高级贵族墓葬进行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在清理一件刚刚出土的西汉早期凤首铜钟时,发现其中有大量液体晃动,且能闻到酒香。文物部门现场启封,发现铜钟里盛放着青绿色米酒。

考古人员通过导管将酒液导入玻璃容器中,一共引出50多斤西汉美酒。经检测,西汉美酒的酒精含量为1.2%,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酒与青铜容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美酒呈现翠绿色,正应了“灯红酒绿”一词。

发掘当日,几位专家赶来现场,取了一些样品进行品尝,一位专家品尝之后说出了5个字“土腥味很重”。这些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美酒是目前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代美酒,在中国考古史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重大发现。

坐对饮茶香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古往今来无不以茶为好。一直以来,关于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里认为茶叶是在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过程中被偶然发现的,相关史料中也有起于西周、秦汉的不同观点。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老茶叶,让世人对茶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汉景帝陵第15号外藏坑内发现不明植物遗存,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进行鉴定,结果为由细长叶组成的棕黄色层状集合体,未确定植物种类。

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这一不明标本重新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竟是埋藏2000余年的古代茶叶,几乎全部是茶叶嫩芽,品质极高。这一发现刷新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将中国人饮茶的时间明确提前到公元前141年。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在自然山水中,独守一份清明,祛除秋燥,过好一个舒心的秋日。

□文午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