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世界文化遗产之誉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是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比岩石还坚硬的历史记忆。竖一尊苍古的纪念碑,支撑中国人心中那永远的民族图腾。
宜君战国魏长城,是一道纵横高原的龙脊,深深蕴涵着一种撼天动地的伟力,从远古蛮荒的山峁边缘,从厚重雄浑的宜君梁上,穿过24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以饱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在这个葱茏的日子,摇一叶兰舟,乘一路绿风,逶迤蜿蜒而来。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是中国早期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为研究中国长城的分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改写了中国长城的建造历史,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眼球和关注,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宜君,北魏时期建县,地扼雄关要隘,自秦汉以来始终是拱卫长安的“北门管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诗云:“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清顺治本、雍正本《宜君县志》也都有“烽火原中夜月明”的历史记载,说明战国魏长城的形象由来已久,早已扎根于宜君人民心中。
穿越浮世的繁华,坚如磐石一般,横卧群山之巅。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站在6号墩台遗址,可以清晰瞭望曾经的趋向,窥视昔日的脉络,可以想象当年五次“河西大战”和“雕阴大战”的金戈铁马、几多欢愁。从2014年开始,宜君将长城文化遗产作为地理名片来倍加呵护。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说的何等之好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研究协会、国家、省、市专家闻讯纷沓而至,针对这一宝贵世界文化遗产,细心考察、多方论证、互相交流、激烈探讨,成功举办了“中国宜君战国魏长城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宜君魏长城研究基地”“宜君长城研究与保护中心”。经过长城野外调查、遗址基础保护等,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已有4个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学会长城专业委员会在该县挂牌成立。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在一步步探索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长城,是文化的深邃,是名片的闪亮,是一面旗帜的高高飘扬,它给了我们一种雄健的姿态,屹立成我们永远坚硬的脊梁。中央电视台来了,《长城—中国故事》在央视播出了;中文国际频道来了,《远方的家—长城内外》在央视也播出了;国内有关主流媒体都纷纷蜂拥而来,围绕着宜君魏长城“当惊世界殊”的精彩亮相,感受着宜君魏长城“巨龙腾盛世”的无穷魅力。
先民们在宜君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南入宜君大门,有雄关天堑六郎关姿态昂扬;经过哭泉镇,有孟姜女的传说感天动地,相伴中国最美梯田“上帝的指纹”;福地湖依偎在县城东部,水光潋滟灵动深邃,获得了陕西八大湖之一的美称;县城西边,千年娑罗树紧邻玉华宫,回味玄奘的手植温度,思索玄奘的修身诵经;县城东南不远处,探幽鬼谷子云梦仙境,里面装满神奇的故事,处处弥漫英雄的气息;与彭祖谋面、找嫘祖谈心,聆听养生意义、领略黄帝文化。县城往北,即有宜君战国魏长城,矗立于起伏的山岭中,讲诉古老的故事,经历过太多暴风雨的洗礼,接受过太多硝烟战火的考验。斑驳的断壁残垣,记述着一幕幕曾经震天动地的悲壮,写满了勇敢、血泪、善良、智慧……
魏长城不仅赋予了宜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还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沿着210国道驱车一路北上,穿过县城10余公里,路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宅,行至宜君与黄陵的交界处,有一个村落彭镇偏桥村,这个以魏长城为背景的村庄,让我们依稀可寻,长城文化的筋骨脉象,千年历史的别样风貌,古阳城驿的前世今生。位于偏桥村的6号墩台,依然雄伟而立,依然静肃守望,永远定格在硬朗的群山之上。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最大墩台,这座墩台突兀的盘踞在山巅一片辽阔的空地上,正正方方,进可攻、退可守,固如金汤。墩台里面有地道、有岗哨,还有放置油灯的凹穴,墩台里还有坡度较陡、蜿蜒曲折的小路,从墩台下方一直延伸到岗哨。站在高高的岗哨上,举目四望、一览无余,既可享受环顾群山、千山如海的乐趣,又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穿时光隧道,温历史风云,似乎看到旌旗猎猎、剑戟如林,似乎听到马蹄哒哒、鼓角争鸣,尽情感受古长城的浓郁和风韵,岁月沉淀的轮廓,在眼前更加清晰。这里宁静、开阔,很坦荡、有能量,可与你弹一曲高山流水、赋一阕地老天荒,老子说“天人合一”,也许并不深奥。
魏长城巍然挺立,烽火延绵不断。让我们擎一柱狼烟,一展炬照千秋的圣火,重铸我们心中永远的精魂。(曹全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