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和张弟英正在清理杂草,在空地上种植黄连。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出勤表记录着每位工作队员的出勤记录和日常工作。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工作间隙,大家一起来到一山泉处喝水休息。薛恩凤开玩笑说,他们每天喝的都是天然矿泉水。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工作队员为党参除草。本报记者 鲜康 摄
每次下山,冯世英都会在背篓里带点废弃的木头下山,崎岖的山路在他们眼里已如平路。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两位工作队员在树上摘野果与大家一起分享。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午饭时间,工作队员一起用完午饭后准备投入到下午饿工作当中。简陋的房屋是汤文志、冯世英夫妻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大家临时休息的地方。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张玉仁(右一)与工作队员一同为云木香除草。本报记者 鲜康 摄
张玉仁(左)与谭先贵检查蜂箱情况。本报记者 鲜康 摄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记者 王何军)在陕西最南部,有一群高山工人。他们时常与密林、草药、野果为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饮用着甘甜的泉水,每天在深山里穿行十几个小时,只为守护好那一片“健康”与“希望”。
“重楼才出苗,这块草不能除,不然重楼根进了气会死的!”
“黄连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天麻生于林下腐殖质较厚的地方,怕冻、怕旱、怕高温,也怕积水!”
……
7月27日上午,在安康市镇坪县华坪镇尖山坪村的大山深处,工作队长白云在劳动转移的途中向记者介绍。这片20年都未曾有过生产劳作的大巴山,海拔1300米,地处我国陆地版图的自然国心,总面积达3000多亩,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林区。
2000年,针对我国森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国家正式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冯世英等队员从这处深山迁出。
当时,49岁的冯世英还是尖山坪村的一名农民,这项政策将他们迁到了距家两小时路程的山下,除了他丈夫汤文志偶尔上山拣山货外,基本没走过回家的路。
4个月前,冯世英、汤文志、薛恩凤等人再次上山,来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当年的“老家”已经成为镇坪县华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而产业工人也开始培育天麻、重楼、党参、云木香、黄连等中药材,继续守护这片“健康”。
“现在正是云木香等药材的最后一次种耕,要除草并进行第二次追肥。”白云说:“要检查苗子,有缺苗的进行补栽,要保证全苗,只有全苗才能丰产”。
以前,没有太多生存手段的汤文志靠着养点蜜蜂,采点野生草药度日,一年千八百块左右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开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近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才逐渐好转。随着“天保工程”的持续深入,以及在镇坪县总工会的帮扶下,引入华万生态农业公司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红利”逐渐显现,生态产业让他们有了稳定和可观的收入。
现在,汤文志、冯世英夫妻俩和村里30多名村民都成了华万生态农业公司的职工,不仅拿起了每月三千多块钱的工资,对于未来,汤文志说,只要我的身子骨还能走的动,就一定坚持上山上班。
“这既是在坚守一份乡愁,也是在为人类健康做一份贡献。”汤文志夫妇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