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人们修建房屋选址都要考虑柴水方便这个因素。柴为百姓提供了烧饭取暖的能源,水为人们提供了吃喝洗漱的便利。这两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备柴水方便的条件,村落也就应运而生。
我的家乡汤坪村具备这两个条件,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村落在早些时候是繁华鼎盛的地方,人们每月逢二、四、八日都从四面八方赶集到汤坪街进行集市交易。街的中央有一口凉水井,我家就在凉水井旁。它是一眼清清的山泉,冬暖夏凉,赶集的人们总到凉水井洗洗脸、洗洗手,口渴了就喝上一口。冬天里,水冒着热气,喝到嘴里暖暖的;夏天里,水冰冰的,喝到嘴里透心凉。有些赶集之人回家时都用瓶子、水壶接上一壶水,路上慢慢喝。这是凉水井留给我最早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年关,就是凉水井最繁忙的时候。由于井水冬暖夏凉,用井水洗涤不冰手,吸引了全村人来到这里。一进入阴历腊月,附近的农妇就把自家铺盖、床单、窗帘拿到凉水井清洗。之后再把大人、小孩的衣服、鞋袜洗个遍。家里所有应洗之物洗过之后,就到腊月十几了。这时就到了农户杀猪宰羊、汤鸡剖鱼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来到井旁,排起长队,从早晨一直排到傍晚。
到了腊月二十几,井边就更热闹了。家里蔬菜和灶上用的锅碗瓢盆都要拿到井边洗。有的人家一直等上一两天,才轮到自己用上井里的水。当地过年有个风俗“初一、初二不出门,初三、初四串家门”,为了不出门挑水,就要提前准备足够的生活用水,人们纷纷拿出家里各种盛水器物,到水井取水过年。这时的水井成了汇集全村男女老少的场所,各家大事小事、社会的各种新闻都能在水井边听到,凉水井就成了全村人信息的集散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陕南出现过几次大旱,也波及到我们这个秦岭南麓小村。每年的春夏之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天旱,有时一连几个月天上一颗雨星都不下。河道、池塘干枯,田地龟裂,一时间到处都是干部、群众找水,以解决农田灌溉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幸而家乡的凉水井水源充足,成了方圆几十里群众取水的去处。从县城到附近的村庄,有人开车、有人骑摩托车,有的人骑着自行车、有的人拉着架子车,拿上各种取水的桶、盆、罐、壶到凉水井拉水。凉水井一天24小时忙个不停,水井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到了新世纪之后,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清凉的水源。但不时也有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聚到凉水井,取井水腌制泡菜,因为他们觉得用凉水井的水腌制的泡菜,比其他任何水腌制的都要醇香可口。
(作者:何恒蕊 单位:宁陕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白子璐
![](http://www.sxworker.com/d/file/p/2018-05-10/ccf47744f9e5c67dbcbee59b521cb2aa.jpg)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