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三农”鼓与呼 ——《农德载国,践行有我:古稀忆芳华》启示录
日期:2024-10-10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读过不少有关知青的作品。读过《农德载国,践行有我:古稀忆芳华》,深感这是一部具有十分重要史料价值、励志作用和现实意义的精品图书。

主编李凯林的《前言:农德载国与知青报国》《下乡体认,农德载国》,通过其在商南县两年多的插队生活和受到的“再教育”,体会到农村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重负,而且通过思考认识到:中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是最成功有效的,农民没有直接造“两弹一星”,没有直接投资工业和干工业,但他们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最大化的。

李凯林进而总结道: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民为中国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以巨大牺牲的悲壮色彩展现的。这种牺牲具有历史必然性,谁否认这一点,谁就是否定中国追求现代化本身。历史应充分认可这种牺牲性贡献,我们下乡知青曾经和农民一起感受这种牺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民阶级大力支持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靠农民支持度过了温饱不保的劫难,改革开放靠农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亿万农民工打工打开了国际市场。农民是共和国的基础,农德载国,农民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应是中华崛起中类似长征一样的史诗。这堪称良心话、公道话,充分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

许淑兰《山水悠悠情依依》、张玉梅《知青岁月情,我的成人礼》等文虽不以思考见长,却饱含深情回忆插队生活,代表书中大部分知青的心态,对当代青年具有励志作用。他们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的建设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们精神阳光,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在其笔下,没有对陡然“下放”而前途茫然的哀愁,有的只是千方百计地适应新环境的努力;没有对艰苦环境的抱怨,有的只是努力克服与对乡亲父老的感激;没有躺平苟活、得过且过,有的是将自己所学知识奉献给农村教育。半个世纪后的时过境迁,没有伤痕累累的控诉,有的是满满的幸福回忆。我想,许女士和张女士是在告诉世界,人就是一粒沙子,放你到海底、沙漠、混凝土、高楼或桥梁,由不得自己。既然如此,比起无助地哀怨、抗争,乃至对立,在艰苦中积极创造价值,以苦为乐,不失为一种智者的选择。既然改变不了局势,何不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与自己的人。

此书还让我想到了时代与人生、政治与人性的复杂关系:时代如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政治可以扭曲人性,可以考验人性,有时也可以提升人性。对于平民而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一种高尚。而我更欣赏像李凯林兄和许淑兰女士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努力适应环境,做一个“最好的”的知青和乡村学校“全科”教师。为民做点好事,何尝不是一种高尚、一种大智慧?

该书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书的出版正当其时,对于正确认识“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从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在农村。

前不久,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农德载国,践行有我:古稀忆芳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倡导和指导意义。□王新民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