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矿井的记忆》这本书读到最后,我被深深地感动。如果说刚开始我还能平静地带着审视的目光阅读该诗的话,读至大约20章后,我便遏制不住想要继续快速阅读下去的思绪。
在浮想联翩的同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昔日的工作和生活画面。这画面里,有作者李永刚的,也有我自身经历过的,甚至某一刻情不自禁地想,我是不是也要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工作过的单位、曾经的过往、生活的土地、所处的年代?就这样一路思量,一路感动着读到了最后。作者及其作品在最后情感冲击达到了高潮,带给我的感动也同样抵达了巅峰。数次在紧要处,眼角似有泪水溢出。
《一个矿井的回忆》究竟写了什么?我觉得,它是一个人的个体回忆,是留守者的人生轮廓的诗性记录;它是一个矿井的回忆,一个矿“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各个侧面在诗人眼里的折射和成像。它书写了那个时代体现在单位、矿山这些曾火热的特定环境里的表征,书写了曾走过八九十年代的人们的共同经历,也书写了在今天回顾远去岁月和生活时的种种慨叹与感恩。这当中,既有过去生活的诗意、喜悦和美好,也有作者自1983年以来,与同代人共同的期望与酸楚。
作者自学校毕业分配至权家河矿子弟中学,从对一切都新鲜的学生娃成长为一名矿区子校教师,再到成家立业、成长成熟,其经历与所触所感,例如文学梦想的追求、人生理想、生活感悟、矿山生活的见闻,在这一叙事组诗中频频显现。总体来说,大约有以下几个系列:那“长长的权家河坡”“北大沟的窑洞”“新工地”“我的岳父”——掘进工;那曾经的“粮站”、进矿的必经之路——“水泥桥”、作者眼里的“煤场”、邮电所、矿工俱乐部、矿上的文学杂志《盗火者》;那烧水的司炉工、“我们的食堂”“菜市场”、看门人、井口、掘进楼、井下的世界及与之相关的充电的矿灯、给矿灯充电维护的美女、使用矿灯的人;那矿区大院里的风景,比如铁皮商店、单元楼、托儿所、探亲房、卫生所,甚至有矿后面的那些坟墓;还有那些过去的人和事。诗人最后说:“我多么想从现在出发/完成一次梦想/回到矿上的从前/再经历一次/从前矿上的时光。”
其实,读完此书,读者心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谁没有怀旧心理,谁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回忆的家园,属于自己或隐秘或显现的“根据地”?诗人就是这样,用自己饱含热爱和深情的笔触,抒写了记忆中的岁月,表达出对过去的感念、怀念,眷恋和走不出的情结,又同时蕴含着对现在及未来的确认和再肯定。
将近40年的岁月或人生就凝结在这里。作者笔下的系列人物,是饱含作者感情、带着浓浓的唯美和悲壮气息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物,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熟悉的老张、老王、小A、小B形象。那些生老病死于矿区,那些与矿区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人物及其命运,无不真切地牵连着我们的心,触动我们的神经。那其中有着我们自己的影子和感慨。
试想,从单位、企业、矿山走来的人,谁眼里没有几个下岗下海、买断工龄的?谁眼里没有几个于青春华年便凋谢的生命?谁眼里没有一些一辈子生存得灰头土脸,没有几个因疾病、意外而早殇,没有几个为生计而北上或南下或西去或东回的人呢?矿山、过去、故乡和乡愁,都时时触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都是亲历者、见证者,而心底的某些诉求或许一直鲜有被表达。
李永刚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写作新诗史的抒情诗人。他的诗紧贴时代脉搏,把个体灵性的抒写与主旋律的抒情结合得非常精妙。尤其是近几年,每当新诗甫出,便第一时间得到了读者和主流媒体的认可。这组书写澄合矿务局权家河煤矿工作、生活回忆和生活史的36节叙事诗《一个矿井的回忆》,不同于旧作。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多处甚至颇似散文的叙事方式,然而其选材、视角、抒情表达得真切深沉,题材及历史、感情本身的厚重触动人心。不得不说,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共通的感受和记忆——最少也是企业、矿山人的共同感受和记忆。
在时代的大潮中,在时代的巨轮下,每个人的命运走向都有其必然性,都必然被时代影响或操控。而我们便是其中的明知凶险、喜乐、悲痛,但仍要奋力面向未来的一代。
这个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这个世界是我,也是你。这个时代是你的,也是我的;这个时代是你,也是我。每个人写好了自己的这一份,是不是就是在书写生活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老百姓的故事、时代的故事?
我以为,“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到时代中去”也是本书的重要主题。
□传凌云 韩一珵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