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日期:2022-05-17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西安钟楼一角。

 

西安城有钟鼓楼,现在还有个钟鼓楼广场。

咱们先说钟楼。钟楼是西安的中心,是牡丹金黄色的花蕊,也是西安最端庄、最雄奇,最气宇轩昂的巍峨。钟楼,仿佛一方立体的巨型印章,稳稳地盖在了这个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建城历史3100多年、十三朝古都的城市中心。

西安钟楼,屹立西安,沉稳如山、恢宏大气、方方正正、循规蹈矩、敦实宽厚,和西安人的性格秉性一样,而深受生活在西安的人们爱戴。

西安城市建设以钟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笔直的大街,形成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所形容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布局。在西安,无论大街小巷,都是如种菜畦的横平竖直、端南正北,很少有曲里拐弯的街巷。行走在西安,绝不会迷路,只要你认准了方向,条条道路通钟楼。

而如今西安城中心的钟楼,历史上曾经在西大街广济街附近。因为广济街曾是唐代承天门大街的一部分,应是当年西安皇城的中心。有记载:西安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时,地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迎祥观,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监察御史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但如今令人质疑的是西安钟楼是否在迎祥观与鼓楼对峙。

因为将钟楼迁移今址的龚懋贤在《钟楼碑记》中说:“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楼惟筑基外一无改创。”只说“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没指名迎祥观。而迎祥观还有一座钟楼,日本学者足立喜六1907年7月3日拍摄有迎祥观钟楼的照片,其型制与之不大一样。如钟楼在迎祥观,就无法与鼓楼对峙,它们大致处于一条线上。再有,一座迎祥观不可能有两个钟楼。

当然这些争议都不妨碍钟楼曾位于西大街这件事。再有一件趣事则是钟楼上的景云钟,甚是神异。据清乾隆年所立的《重修钟楼记》所云:“明时建是楼,以徙景龙观钟,既悬,扣之不鸣。”又云:“钟铸于唐景云之岁,历世久远,神物有灵,迁其地而不宁。”所以,只得重铸铜钟悬于楼中。当然其原因不明,说是因它留恋故地西大街显然有点荒诞。这口换下的国宝级文物唐景云钟,曾收藏于南院门亮宝楼,现藏于西安碑林。

钟楼的历史变迁,得说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西安修筑的满人“驻防城”(即俗称的“满城”)。“满城”在今西安明城墙内的东北隅,而“满城”的西南城墙角就以围绕钟楼为制高点。位于西安城中心的钟楼,直接与四条大街相连,钟楼四个门洞成了过街门洞,以通南、北、东、西。当年的钟楼并无盘道环绕。这四个门洞面东的穿洞,是“满城”城墙的西门,为了“满城”的安全防卫,这里加设有两扇大门。而钟楼的南、北、西三个门洞,没有门扇,所以,老百姓嘴上说的“钟楼四门两个扇”“钟楼东口看门扇”成了当年西安的一处独特景观。

鼓楼位于西大街竹笆市对面,北院门南口,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是中国所存最大的鼓楼。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前后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个大字均为帖金凸体字。我上学前随父母经过鼓楼就认识了这八个大字,当然是父母教我认的。这应算是我这辈子认识最早的几个字。相传是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御笔书“文武盛地”,又由咸宁学士李允宽书“声闻于天”。鼓楼的这八个字是咱西安人的精、气、神,也是咱古城的脸面。

记得20世纪50年代有童谣说:“西安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当然夸张得厉害,原因是当年整个西安没有比钟鼓楼高的建筑。

鼓楼在80年代前,下面的门洞是一条进北院门的通道,地上铺的大青石板。墙边还堆有几块大青石头可以坐,每当盛夏中午时从钟楼朝西走,洞里有穿洞风不时刮过,让人感觉无比凉爽。

早在1946年,就有了修钟鼓楼广场的提议。《民国西安词典》载:“抗战胜利后,陕西西安两级政府曾提出辟建钟鼓楼广场的计划。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5日专门召开“钟楼四周马路放宽讨论会”并提出:“于钟楼四周辟菱形广场,路面亦拓宽二十公尺……拟将钟楼定为凯旋楼,以纪念战胜倭寇。”后因各界人士反对,引发轩然大波,修钟鼓楼广场的提议未能通过。

历史一穿越,钟楼竟然差一点被命名为“凯旋楼”,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时光荏苒,无论如何变迁,历经千年风霜的钟鼓楼坚毅挺立,始终是西安的地标和西安人的骄傲。□朱文杰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