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益:创办义仓第一人
日期:2024-04-16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张清益

他是带领雷庄乡仅有的20多户村民在边区创办义仓的第一人,他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经常在头版报道的先进典型,他就是1903年出生于新正县长舌头区雷庄乡(今旬邑县马栏镇雷庄村)一个穷苦家庭的张清益。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雷庄乡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张清益除祖上遗留的7亩地外,又分得了30亩土地,从一个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的雇工,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土地、自主支配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打心底里感谢党的恩情,积极参加并努力完成党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35年雷庄乡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时,张清益被选为乡主席,同年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积极动员群众,组织开荒队,带领大家开荒种地,发展生产。

1940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经济封锁,加之天灾和大量难民流入,关中分区经济出现困难,粮食严重不足。陕甘宁边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到1941年,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粮食增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张清益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发动大家投工开出一块公共的荒地,公地产的粮食归大家所有,统一储存使用,逐年积累起来既可防灾备荒,又能支援抗战,这该多好。”他把自己的想法提出后,立刻得到全村的一致拥护,大家还纷纷对此提出意见建议。1942年初春,全县开会安排大生产运动计划时,张清益把他的想法和群众讨论的办法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书记史梓铭听后大加赞赏,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他回去后组织群众大胆试办。

回乡后,张清益在群众大会上动员群众开义田、办义仓,提出第一年先在本乡开义仓田20亩,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给义田出工25天。到了1942年3月底,实际完成义田32亩,当年净收义仓粮1600斤。翌年春,用这些义仓粮解决了部分缺粮农户的春荒问题,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雷庄乡创办义仓的经验在新正县传开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张清益决心扩大试办范围,利用集日公开讲演,号召各乡群众开义田、办义仓。在他的组织领导下,1943年,雷庄乡建义仓5处,开义田65亩,共收得义仓粮5000多斤。不久,长舌头区也建立起了23处义仓,开荒田400多亩。

义仓的建立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1943年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局号召进一步掀起大生产运动热潮,张清益开义田、办义仓的创举在关中分区推广,各县普遍开展起“向张清益学习,建立义仓,防备荒年,支援战争”的群众运动。从4月10日到5月1日,关中分区开义仓田16000多亩。

张清益的创举赢得了党和边区政府的称赞,被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评为“劳动英雄”“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出席了1943年11月召开的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和1944年12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解放日报》还以“张清益创办义仓”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45年6月边区政府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由张清益在新正县首创的义仓在边区23个县得以普遍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清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以旺盛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说“党员,在我心目中就是人民的伙计。一不能占上求官主义,二不是图财主义,三不为扬名主义,就要的一个革命主义”“战争年代,大家一个心眼为革命,谁还想过官呀名呀这些事?所以一个胜利接连一个胜利,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是不能把一切环节都看成革命,要是丢掉‘为了革命’这个心眼,那么建设的步伐就加不快。”后来,他辞掉了县供销联社主任职务,返乡参加农村建设事业,从互助组组长开始,到初级社、高级社主任,直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