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睿琳 实习记者 宁黛艳
一片布幕,两张方桌,一盏烛火照暗影,五尺生绡做戏台,七紧八慢唱念做打,五人戏班演绎人间悲喜……
在陕西,流传着这样一种古老的艺术——皮影戏。作为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兴于汉朝,盛于唐宋。《海阳竹枝词》有着这样的描写: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两千年一泓文脉,方寸戏台尽现百态人生,光影交错间,音韵萦绕唱遍爱恨离合。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流派众多,各地的皮影也极具当地特色,但皮影的制作大多相通。而皮影戏中所用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则是民间艺人历尽多道工序,再经过雕刻、上色才赋予皮影最终的精魂。
博物馆
博物馆内
曲江池畔,音乐厅旁,坐落着陕西唯一一家以皮影为主题的民间皮影艺术博物馆,居于繁华闹市,却曲径通幽。穿过静谧的门厅,一束暖光从顶端倾泻而下,洒在了一只旧皮箱上,缓缓走近,能看到旧皮箱上那斑驳的印记,皮箱周围的光晕,似乎也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伴着馆内柔和的曲调,顷刻间,仿佛带我们穿越回古代热闹的戏场。
博物馆内景
白蛇传
展馆内灯影交错,明亮的展柜陈列着皮影的头茬、身段、仙桌妆台、神怪动物、大到车辇布景,样样精美绝伦,个个栩栩如生。有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也有戏曲剧幕里的生旦净丑,有古代帝王的象车龙撵,更有富贵人家的福寿仙桌……馆内展出的皮影以陕西东路皮影为主,还有部分灰皮影精品。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皮影匠人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艺。
今年年满二十的郑艺村是这家博物馆的实习生,源于爱好,在馆内学习已有一个月,初到三天,便对馆内藏品如数家珍,他向我们详细讲述了馆中每件藏品的典故以及古代服饰、建筑、风俗文化的讲究,还有馆内两幅重量级藏品《闹龙宫》和《白蛇传》,可谓是“镇馆之宝”。通透的灰皮影,搭配温润的矿石颜料色泽,在富丽堂皇的深海龙宫,孙悟空对龙王所示宝物甚为不满,从椅子上腾空而起,遂向龙王大打出手,吓得龙王接连后退。光影间,孙悟空的飞扬跋扈,龙王的惊慌失措,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让我们在感受陕西皮影魅力的同时,也对陕西这一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闹龙宫
皮影刻刀
“现在我没事就练习磨刀,有时候一磨就是一下午。”郑艺村说。“磨刀并不是师父教了技巧自己苦练就能练出来的,很多时候要靠感觉,找好了角度,掌握了力度,还要把两边磨得一样光滑,若是刀刃只有一边光滑,推皮的时候是推不下去的。有时候就是那灵感的一瞬间,找到了磨刀的感觉,很快就能磨好,可有时候却要磨很久很久。磨刀有时候磨的不仅是技巧,更多时候磨的是心性和韧性。所以有些学皮影雕刻的人,磨刀的阶段磨着磨着就放弃了。”说罢,拿起手边的刻刀,边磨边向我们展示着。
同样缘于喜爱,黄思璐在馆内跟着老师学习已有两年之久,二十四五的年纪,平易逊顺的女子,伏在案桌上,推皮走刀,一遍遍练习着皮影的雕刻技法。“最开始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每天磨刀要磨五个小时,现在才开始慢慢练习推皮走刀。”黄思璐说。身为美术老师的她,课余时间,偶有练习,工具盒内已经磨好的数把刻刀,更像是时间印记,向我们展示着在学习皮影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皮影在很多年轻人及游客的印象中,或许只是裱在框里,在景点摊贩那里售价几十块钱激光雕刻的皮影纪念品。而真正喜爱皮影艺术的“影友”们,更多是来馆内寻求老师傅手中精心制作出的皮影艺术品。
皮影手艺人 王可
40岁的王可已经深耕皮影雕刻技艺二十多年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华阴人,他从小便对皮影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当时师傅不轻易收徒,我就每天下班去观摩学习,‘软磨硬泡’一段时间后,师傅给了我一块厚木板,让我先做20把刀柄。”一个月的焚膏继晷,满手血泡的他带着做好的20多把木柄刻刀回到师傅面前,他与皮影雕刻的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你们看这个绒球的花纹,细密紧凑、纹路清晰,衣服的镂花线条流畅自然、刀口圆润。”王可轻轻捧起桌上的一个皮影,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皮影作品需要3000多刀才能刻成,每一刀、每一道花纹都有雕刻师倾注的情感和想法,最终成就细腻生动有灵气的作品,这些是激光刻制无法实现的。”就像是介绍自己的孩儿一般,他的眼角眉梢掩不住的自豪和兴奋。在他看来,激光刻制和手工雕刻的皮影有着霄壤之别,手工的精心雕琢,赋予了皮影艺术品别样的思想和温度。“这个是混沌,雕工精美、色彩饱满艳丽,与馆中陈列的一样。”他左右滑动着手机相册,如数家珍般展示着他的得意之作,眼里溢出的喜悦、拇指上交错的刀疤在屏幕微弱的光下依稀可见,那历尽沧桑的手,仿佛让我们看到皮影手艺人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初心不改的坚韧。
手工制作的皮影绒球
“牛皮材料很珍贵,刚开始我们只能用师傅雕刻剩下的下脚料来练习。下脚料尺寸很小、形状也不规范,用手很难固定,推皮走刀时手上经常会被划一道道血口子。”乍见心欢,久处亦怦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艺,他对皮影雕刻愈加着迷,为此他辞去了教师工作,二十年来如一日全心钻研皮影艺术,将皮影的制皮、过稿、雕刻、上色、熨平、装订、联结等24道工序了熟于心,练就了扎实的匠人功底,作品也达到了馆藏级别。“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皮影匠人们代代传承的技法,一道都不能少,一步也不能马虎。尤其是选皮的时候,要根据皮影作品的不同选择薄厚适中、大小相宜的牛皮,这就十分考验雕刻师的前瞻和预判能力,只有经过积年累月的实操和练习,才能逐渐掌握每道工序的精髓。”
王可讲解精美的皮影作品
王可展示皮影作品
王可展示混沌作品
在他的工作台上,时常放置着厚厚的一本皮影图册,书皮处已有磨损,闲暇时,他经常翻阅学习,不断领会传统美学、找寻创作灵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的经典皮影作品复刻出来,向更多人展示我们的皮影文化。”谈及这些,王可眼中那闪烁的光芒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皮影艺术未来的希望。
王可皮影作品
王可皮影作品
王可皮影作品
风帽头
软王帽大奸头
小红净头
主师子掏丝子头
五尺生绢登戏台,悲怆古朴唱离合。说不尽的千古愁,唱不完的离合曲,皮影艺术就像一坛醇馥幽郁的老酒,似乎只有懂的人才能品味这古老难言的滋味。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形似龙
腹眼神兽 混沌巨兽
蜈蚣 修炼千年的蜈蚣精
柜子
社火杂技
花架
如今几年,随着新生事物以及电影、网络的冲击,皮影还是没能躲过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今也遭遇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皮影传承面临的困境是双重的,一方面现在陕西省内能将皮影制作的全套工序都精通的师傅可谓凤毛麟角,大都是专攻某个关键工序,另外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也是少之又少,虽然之前也有过来这儿学艺的年轻后生,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谈及皮影的传承,王可师傅眼中闪过一丝落寞。“也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工作在身,即便是真正热爱,这门手艺也无法成为谋生的手段。”说罢,望向窗外的神情中透着更深的忧愁,似乎也是在等待那个可以倾囊相授的有“缘”人。据王可师傅介绍,博物馆馆长运营的初衷,就是想将皮影艺术传播出去,带领更多人走进皮影的缤纷世界。“现在馆内一部分收入是靠政府扶持,多数时候还是亏损状态。即便是免费参观,平均每天到馆人数也就10人左右。行业内,也把皮影和现代艺术做了一些融合创新,之前也为陕西大剧院雕刻过两个“山神”“水神”巨幅皮影,就是创新式皮影。我们目前复刻出的明清皮影,以后也将作为展览品出去展出。”
马王成圣云朵子
马王成圣云朵子
去年11月,博物馆已迁至新址,馆内入口的位置,还陈列着将古老皮影艺术与时尚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后期我们还会与唐蒜铺子合作推出沉浸式多媒体互动皮影秀,这个就是我们设计的演出门票。”郑艺村指着展台上一沓精美的卡片,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我们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皮影元素的文创产品,水晶龙宫鞋盒、披头士鼠标垫、虾兵蟹将文件夹、东海志异扑克牌等等……以后会在橱窗展台集中展出。"
皮影身段
皮影文创产品
如今皮影艺术正以全新的姿态欲迎世人赏惜。如果说博物馆的藏品是为了保留古老的传承,那么如今对于皮影创新的种种探究,或许能为古老的皮影艺术开辟出一条更新更广的道路。
一调曲,一座城,一张皮影诉传承,若您到古城,不妨放慢脚步,品一壶清茶,观一场皮影,品味这皮影艺术的前世今生。